
我们菜农朋友都知道,黄瓜不仅是高产蔬菜,而且是病害多发蔬菜。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棚室栽培是黄瓜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生产形式,但棚室环境下栽培的黄瓜与外界环境差异较大,内部温度虽然有了保障,但是气体交换也受到很大限制,会因为田间湿度较大而病害更容易发生,而且黄瓜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二氧化碳的补充也不如露天环境中及时,黄瓜产量形成速度将会因此变慢。
加强通风既可以及时排除黄瓜栽培棚里面的湿气,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同时可以将外界的二氧化碳及时补充到棚室内,满足黄瓜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需要。因此,加强通风就可以起到防止病害发生和增高产量的作用。但是,在生产上,黄瓜棚室通风存在很多不当做法,如果菜农朋友掌握不好,很可能会降低产量和品质,并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甚至造成死棵等严重状况。
所谓的“扫地风”也就是在大棚底部没有阻挡物的情况下,把棚膜卷起来之后直接进行通风。由于扫地风速度较快,再加上在早春或冬季的时候,外界气温往往较低,与大棚内部的温差较大,这样速度较快的外界冷风吹入到大棚后,就会对黄瓜的叶片造成伤害,轻则影响黄瓜叶片的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的细胞破裂,功能丧失,甚至于整个黄瓜秧子因温度骤降而死亡。
因此,在黄瓜生产过程中,在早春或冬季外界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定要避免通“扫地风”。具体的应对措施可以是,用棚膜在四周底部加设约半米高的棚围子。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棚拱的半腰位置进行“腰部通风”,这样可以降低外界较低温部叶片生长的影响。
在早晨棚室黄瓜栽培的时候,很多菜农朋友为了保持棚内热量,在遇到连阴雨天的时候就不再进行通风,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棚室内会持续很长时间的高湿环境,这就为各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爆发创造了有利的湿度环境。而且持续不通风,大棚里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消耗完毕之后,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这就导致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降低,制造有机物质的能力就会减弱,时间一久,不单不黄瓜不会生长,而且自身储藏的营养物质还会被消耗掉,也就是说黄瓜不但不会实现生长,还有可能越饿越瘦。
应对的措施是在连阴雨天的时候,也要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段通过放顶峰或者是腰风来使棚室内外空气持续约半个小时的换气,这样可以排湿,也可以补充棚室内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提供原料。
良好的黄瓜栽培群体结构是通风良好的前提条件,如果黄瓜栽培的行间距过小,那么风在进入大棚内以后,往往受到的阻力就较大,风速变慢后,换气排湿效率就降低。
应对措施首先是适当加大定植时候的株行距,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的加强植株的打茬和打老叶等相关调整管理。黄瓜底部的叶片往往因为节间较短而相距较近,这样就更容易造成郁闭通风不良,而黄瓜通过蒸腾作用所散失的水分也更容易在底部因涡风而湿度过大,这样就为病害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黄瓜底部叶片更容易生病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黄瓜生长叶片超过13片时,就应该及时的对底部叶片进行适当疏除。一方面降低局部涡风导致的湿度过大,另一方面也能为外界的风在棚内自由流动创造有利的通道条件。除了打老婆也老叶片之外,还要及时地将黄瓜产生的侧枝打掉,这些侧枝不仅消耗营养,而且也会严重影响通风状况。
在栽培过程中,常会出现因为管理不及时而忘记卷棚膜的问题,这会导致棚室内出现温度高于30度状况,菜农朋友往往发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常常会急切地把大棚两侧的棚膜卷高,通大风来及时降温。这种做法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棚室内的温度较高,叶片处于温度偏高的状态,而外界的气流温度偏低,二者之间温差较大而对叶片造成不良刺激,而发生“闪苗”,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细胞破裂而彻底失去生理功能,从外观上来看,就是像开水烫过一样。
如果通风(尤其是对流风)过猛,也可能对黄瓜条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因为细胞遭受到剧烈的温差而产生畸形或者是苦味瓜,而且瓜条表面有水分或者是周围空气含水量较高的话,外界冷风有可能造成黄瓜皴皮,从而严重影响黄瓜的商品性。
应对的措施就是如果棚室里面温度偏高,要先将半边的棚膜卷起来。然后大约15分钟之后再逐渐卷起另一半。也就是说,即便棚室内温度偏高的时候,下也不宜短时间内通大风,而应该采取逐步通风换气,最好是先卷半边膜,然后在逐渐卷起来另一半整个过程大约10-20分钟内完成,切忌不能再棚内温度太高的时候不亦两边在短时间内通大风尤其是流风。天辰挂机软件下载!世爵娱乐-提款不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