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海国际娱乐平台-被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了解到,该镇一个蔬菜生产基地,在全国率先实现大面积产业化蔬菜生产上不使用化学制剂农药、不使用生物制剂农药,第三方农残检测机构进行的67项农残检测,均未检出,地里的蔬菜摘下就能吃。
从高处俯瞰位于江高镇的广东智慧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整齐有序。和传统农业给外界的印象有点不同,基地看上去就像一个功能清晰的工业园区。“我们这里有大棚种植,也有露天种植,各有各的奥妙。”基地技术顾问告诉记者,该基地的大棚经过精心设计,顶上不安装遮阳网,阳光可以直射棚内,“以前‘大棚’总是和‘温室’联系在一起,我们做的就是没有温室效应的温室。”他介绍说,通过构建一个贴近自然的通风系统,加上一些辅助设备,基地完全可以做到在盛夏气温最高的日子,如常生产蔬菜。
无农药种菜,防范病虫害很关键。记者了解到,在露天菜地,基地通过覆盖地膜等手段杀虫,“种植之前盖上地膜10天左右,被覆盖部分温度可达50-60℃,能杀死大部分害虫。”基地技术顾问解释说,没被杀死的少量害虫,自有天敌制约,不会对生产形成严重危害。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大棚,而且在关闭通风系统后,棚内更是热如蒸笼,记者进入其中体验了一下,不到30秒钟便感到酷热难耐,口干舌燥。完成了灭虫程序后,整个大棚封闭起来,形成物理隔绝。此外,在大棚外围,基地还设置了排水沟。沟渠挖得比较宽,除了排水功能,排水沟也起到防虫的作用,“考虑到虫子的跳跃能力,一部分害虫没法跳过这道宽沟。”
配合这套生产技术,基地还有一套灭菌的操作规范,维护整个菜场生产环境。有机蔬菜因为不使用农药,产品卖相并不是很理想,有的菜叶上还有虫子啃过的痕迹。而该基地产出的蔬菜没有这个问题,“摘下来直接就能吃。”基地技术顾问说着就掰下一片菜叶,放到嘴里吃了起来。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广东智慧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的宗旨,是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上实现“五不”,不使用化学制剂农药、不使用生物制剂农药、不使用除草剂、不使用激素、不使用转基因品种。
“过往走在一些菜场旁边的高速公路上,人们甚至可以闻到刺鼻的农药味,在我们这里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基地负责人认为,采用无农药生产模式,不单单是对消费者负责,而且对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据介绍,广东智慧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第一产业自投生产设施建设已完成,占地700多亩。基地具备日产鲜蔬10吨的生产能力,生产包括辣木叶、勒菜、猫须草、菜心、水东芥菜等在内的多种蔬菜产品。全面运行后可日产蔬菜逾20吨。另外,该基地健康种苗生产中心具备了每天生产种苗30-50万株的生产能力,种苗移栽后最快的品种13天即可进入采收期。
“我们不仅仅是个生态农场,同时也是个智慧农场。”基地相关负责人王志敏介绍说,基地配备了大型施肥机和自动播种机,北斗定位系统、旋耕机、全自动化育苗机等,甚至还自行研制了1台无制剂农药植保机器,除了个别生产环节需要完全由人工操作,基地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该基地还设计完成了智慧化工作模型,成功在700多亩保护地上实现智慧控制,只需要少量人员轻点按钮,基地的水肥滴灌设备等可以定时、定点自动运作。
尽管配备了许多先进设备,王志敏向记者介绍说,基地致力于“大众化”,让普罗大众都能吃得起。记者了解到,基地除了高端品种,也有菜心等市场常见的蔬菜品种,田头价与普通菜场相当。
在联农带农方面,截至目前,广东智慧蔬菜产业示范基地仅临时生产用工就接近4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收入近500多万元。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设想是扩大对周边无农药蔬菜生产辐射力度,“经过测算,如果能够在广州建立8万亩的无农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就可以保障全市30%蔬菜供应。”王志敏说,从这个角度,广东智慧蔬菜产业示范基地要为稳定广州市蔬菜供应作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